10月22日电,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望突破50万亿元,这笔“大买卖”里,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就像十一假期,光北京60个重点商圈就迎来近6000万人次客流,同比增近14%,文旅活动、夜经济让“假期热”变成实打实的“经济热”。消费逻辑也在变,“十四五”以来情绪消费快速升温,2024年“情绪经济”规模超2.3万亿元,2029年预计破4.5万亿元;潮玩市场更从2015年63亿元跃升至2023年600亿元,还火到了海外。智能消费也成新宠,换车添家电先看“科技感”,连登山都有外骨骼机器人当“好搭子”,能助力、讲解还能监测健康。从“买实用”到“买喜欢”,从“线下逛”到“线上扫”,中国消费正从“买得到”向“买得好”进阶,蓝海还在不断扩容。
情绪经济有哪些行业?
情绪经济是一种由情绪消费驱动的新兴经济形态,以跨界融合、灵活多变为特征,被视为“悦己经济”的延伸,通过虚拟服务或产品满足心理需求,帮助消费者获得情感支持与心理补偿,消费群体从年轻人扩展到银发族。2024年中国情绪经济市场规模达23077.67亿元,预计2029年将突破4.5万亿元,并被列为2025年消费市场核心亮点之一。
其核心特征包括消费虚拟化、产品数字性、心理补偿性及行为符号化,例如通过AI心理陪伴师、树洞倾听等数字化服务缓解孤独感,或借助盲盒、热梗周边等符号化商品实现情绪修复 。《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显示,近三成受访年轻人因疗愈身心进行情绪消费,中国消费者协会报告指出情绪释放已成为影响消费决策的重要因素,《2025年轻人情绪消费趋势报告》则表明六成消费者愿意为情绪价值付费,九成接受情绪溢价。行为符号化消费成为青年群体自我身份认同和文化表征的重要方式。
行业快速发展同时面临质量监管缺失、隐私泄露等问题。部分虚拟商品存在诱导打赏、标注不全现象,AI陪伴类产品存在隐私数据泄露风险及付费解锁亲密关系等问题,潮玩产品存在泡沫化风险。如商家销售的捏捏乐硅胶包装缺失生产信息且长期使用可能引发健康问题,电商平台陪聊服务常通过诱导打赏获取收益并存在性价比争议。多地已开展专项整治并发布规范指引,市场监管总局印发《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上海、深圳等地相继出台专项支持政策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情绪经济出现背景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大,情绪消费逐渐成为年轻群体的新宠。《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显示,近三成受访年轻人会因为情绪价值疗愈身心而进行消费。而在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期发布的《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中也显示,除了追求性价比,情绪释放将成为影响年轻一代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有望打造今后一个时期新的消费热点。所谓情绪消费,主要包括网络平台上销售的情绪消费服务,包括倾诉、叫醒、陪聊、哄睡、安慰等等不同类型。
情绪经济发展历程
咨询机构MobTech研究院发布的《情绪经济消费人群洞察报告(2024)》显示,2024年,为情绪价值和兴趣买单成为年轻人消费的首要理由,占比超过40.1%。
情绪经济主要特征
(1)消费虚拟化。情绪消费与实物消费的不同来自于其虚拟化特征,通过虚拟产品、虚拟服务来帮助消费者,这些丰富有趣的虚拟服务和体验增加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树洞倾听”满足了人们“情绪垃圾桶”的需求,“闲聊唠嗑”形成在线人际沟通渠道,“夸夸部落”可以听到久违的对自身的积极评价,凡此种种均可以通过虚拟消费品提供情感慰藉和基本心理需求。虽然相较于真实的情感关系,情绪消费所生产和提供的更多是虚拟化的抚慰和人际关怀,但也可以短暂地满足个体被陪伴、被关怀、被安慰的情感性支持,当然这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互动、社会表露、彼此分享、深情厚谊等仍存在较大差别,难以改变其片面性和表层化的商品属性。
(2)产品数字性。生活方式改变不断孕育新的消费形态,数字化、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系统性、全面性和颠覆性的变革,人们由此进入数字化生存时代,尤其是对于被称作“数字原住民”的青年群体来说,更是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在数字化的生活空间中,很多青年人采用数字技术学习、交流、娱乐、休闲,数字化应用加快融入到日常生活场景中、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也在重构人们的情感世界和价值生态。Z世代(一般指出生于1995年至2009年之间的年轻人)消费者大部分是数字化消费的拥趸者,他们通过虚实融合的体验平台,利用数字技术的蓬勃性和独特性,寻求情感个性化体验服务。例如,“AI心理陪伴师”可以24小时在线智能进行心理疏导、改善负面情绪,相比传统的面对面咨询更便捷、更快速、更私密,这些陪伴型数字体验通过小额消费即可达成全天候情感陪伴价值,他们可以不带偏见地听取倾诉,提供安全的情感出口,减轻精神负担。
(3)心理补偿性。从补偿性动机视角来看,消费行为的产生并非来源于特定的客观消费需求,而是为了弥补某种心理缺失或自我威胁(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用语,指当人格结构中本我的原始冲动不符合自我要求时,本我对自我构成的威胁)。补偿性消费行为十分常见,例如,当我们孤单时可以找朋友聊天或者聚会,也可以独自饮酒或者吃冰淇淋来缓解孤独感,后者就成为了补偿性的消费行为。当个体感受到人际关系需求达不到满意程度时,则会考虑通过购买的方式作为替代性选择方案加以补偿,该补偿既可以是对生理层面的满足,也可以是对情感修复层面的满足。补偿性消费行为理论认为,为缓解消极的负面情绪,消费者通常会以补偿性消费行为作为应对策略来减少自我差异。例如,通过旅游搭子、美食搭子、游戏搭子等浅层社交满足深层人际社交的不足之感。也可以通过象征性自我完成策略,与某个产品建立替代性社会联结而象征性弥补社会关系的缺失。例如“玩偶修理师”就拥有不少成人顾客群体,修理师像外科医生一样身着白大褂,为成年人修补其童年的玩偶玩具,被誉为“童年记忆修补大师”。人们可以借助消费进行心理慰藉和自我修复,也可以借此回避自我威胁带来的伤害,“为情绪买单”成为当代青年人的生活时尚。
(4)行为符号化。消费的象征意义,从最初的自然所需转变为与身份和地位相互关联的符号代表,例如奢侈品消费等,随后消费逐渐从使用价值、交换价值转变为符号价值。当社会化大生产提供的商品前所未有的丰富后,消费象征意义的改变在于早期受到生产力水平因素的限制,以生产性消费为主,消费的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随着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和生产力水平的迅猛发展,商品日趋丰富,消费者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随即寻求更高的发展性需要,如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借助消费,青年试图建构一个共享的价值符号以实现心灵的栖息和达成情绪的修复。情绪消费也是青年群体自我身份认同、文化身份认同的表征方式之一,情绪消费赋予青年群体的独特价值意义,也是他们表达自我、满足个性化彰显、寻求差异化、关注内在化的核心所在。
情绪经济存在问题
伴随“情绪经济”的兴起,如何对情绪消费产品和服务这一新兴业态进行有效质量监督和安全监管、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等,也引起社会关注。比如,有网友反映,有的商家销售的捏捏乐硅胶包装上没有生产厂家、质量合格证等信息,长期把玩后出现头晕、流眼泪等状况。在电商平台搜索发现,不少店铺提供陪聊、哄睡、叫醒等虚拟商品,这些商品往往通过语音或文字聊天提供情绪价值,售卖价格在10元到上千元不等。但浏览这些商品的评论区,不少购买过的用户“吐槽”,这些情感陪伴多是基于不停地打赏,性价比不高。有业内人士称,这些AI陪伴类产品还存在用户相关隐私数据被窃取、泄露、滥用的风险。
情绪经济消费提醒
除了会给消费者带来二次伤害,这类新兴的“情绪经济”往往因为缺乏监管,暗含诸多消费陷阱,侵犯消费者权益,比如因为是虚拟商品不支持任何理由退款,提供的商品存在欺骗等行为。在数字时代浪潮中,“情绪经济”火爆满足了一部分年轻人寻求心灵寄托、缓解生活压力的需求,但如何识别情绪消费暗藏的陷阱,保持理性消费的态度,而非过度依赖虚拟商品,是消费者需要提高的能力。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